原标题:公益服务不容玷污
中青网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互联网交易平台中有不少商家涉嫌伪造、贩卖公益证书。证书还被分为官方版、精装版、普通版等多种类型。有的商品链接中还有“高级防伪,唯一证书编号”等字样。据调查,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公益造假”的重灾区,其中大学生成为公益证书的主要买家。
一些大学生不惜丢掉诚信,选择“铤而走险”,是因为无论升学深造还是求职应聘,如果有相关的公益类或者志愿服务类证书,都会为自己的履历添加一份厚度,拥有更多优势。另外,一些高校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这都使得急于求成的大学生走起了“捷径”。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互联网上开店或购物,由于互联网购物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依然存在完善的空间,给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机——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切中大学生的痛点,进行公益假证的贩卖。
公益服务本是一项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为全体人民提供无偿服务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今,公益服务却可以被用于进行网上售卖,只需要付款,就可以买到造假的证书,这就曲解了公益服务原本的意义。如果任由公益造假泛滥,会使更多青年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还会伤害在公益上付出真诚行动的志愿者,败坏社会风气。
对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处理查办,找出贩卖商家源头,进行精准打击。同时,需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互联网平台也需对相关商户进行整改,下架违法售卖产品,屏蔽相关关键词,为顾客营造更好的购物环境。此外,要扩大宣传教育,适时开展相关公益讲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务实做公益,使公益服务化为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而非沦为一张假证。(侯宛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