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宁市草铺街道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彝族村寨,名叫“九渡”。这是一个彝族人口占主体,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的传统彝族村寨。近些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下,地方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九渡村逐渐走出了一条“党支部+乡村特色旅游”的新型致富之路。
打造具有彝族特色的人居环境
早在2010年,九渡村党支部就开始着手打造村寨特色,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每家每户尤其是临路的墙壁进行了彩绘设计,把党的方针政策、中华传统文化、彝族特色文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大家,营造彝族特色的人居氛围。乡村振兴开展以来,由党支部牵头,联合各家各户对主要道路进行了亮化和绿化,对河道进行了整治,新建垃圾房、污水收集氧化塘、标准公厕、无害化卫生户厕,并对村民屋顶进行了统一的树脂瓦改造,使其更具彝居特色。“我们当时就是想把家园建设得更美一些,结合我们村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搞点农家乐,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九渡村党支部书记回忆道。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和整治,村寨面貌焕然一新,走进村内,只见错落有致的彝居、整洁干净的道路,沿村庄小河的绿茵栈道、小河之上的石拱桥,还有特别保护起来的百年老树“无患子”。村小组老公房也被改造成了彝族文化陈列室,作为学习、守护家乡文化的阵地。“我的家乡越来越美了!我不想走了,我想留下来,发展家乡!”村里的年轻姑娘杨丽娟动情地说。
党员先行探索彝家致富道路
“远方的客人,亲爱的朋友,我们不相聚,难有相见时。相见要敬酒呀,请喝一杯酒。”人居环境美了,慕名而来观光旅游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乡村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九渡村党支部动员村民办起特色农家乐。杨绍泉的小泉山庄开了先河,沈家友也开起了九渡一寨,还有杨绍理的彝家乐、杨燕丽的彝家小院,年轻人也加入其中,杨丽娟在自家小院办起了“阿尼喵”农家乐,钟徐龙开办了纳苏小院,其中有不少是党员。农家乐开起来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驻足于此,尝农家菜、喝生态鸡汤、品彝家自酿、赏山林自然风景,体验沉浸式钓鱼和亲子田园项目。在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村民们还换上独具特色的彝族服装,自发组织歌舞表演,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村里的彝族同胞们全被调动起来,参与到家门口的致富行动中,大家打心底里喜欢这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2018年,九渡村成功创建为安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021年创建为昆明市级的民族团结示范点,还被评为云南省文明村。
培育农家书屋推动可持续发展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希望九渡村能发展得更好。”王家滩村党总支书记王炳能坚定地说。“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九渡村的农家书屋,我们想培育一个集休闲、阅读、学习培训于一体的彝家同胞学习提升项目。”王家滩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杨春兰介绍道。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了,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除了每天晚上聚在彝族文化广场上纵情歌舞外,大家还想坐下来,静静地看本书,或者学习更多的彝族文化知识,比如刺绣。”九渡村党支部书记李兰芬介绍道。近年来,为做好手工缝制彝族服饰的传承工作,九渡村党支部组织村里同胞开展培训,和老手艺人一起学彝家刺绣和手工缝制传统服饰。同时,引导村民搭上“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快车,拓宽致富道路,让村寨更能留住人心。
云南网通讯员 陶缘圆 贾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