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民族团结采访云南行走进打洛镇曼芽村。拍摄制作:王一帆
玉带般的打洛江浇灌的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坝子,美丽富饶。打洛,傣语意为“各民族共居的渡口”,境内居住有汉、傣、哈尼、布朗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86%,这里各民族亲密融洽,村美人和谐。打洛镇总面积400.16平方公里,国境线长36.5公里,有5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35万人。打洛镇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来,聚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类实施、示范带动、资源共享、成效多赢,组织强、人心齐、边境安、边民富、边关美的局面不断巩固。
打洛镇俯瞰图。供图
2022年8月29日,参加“喜迎党的二十大 推进边境现代化——中央媒体民族团结采访云南行”活动的记者们来到打洛镇,走访了曼山村曼芽村民小组、打洛村龙利村民小组和曼厂村民小组,在这里,处处可以感受到通过支部引领干、党员带着干、群众自己干,形成全民参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火热氛围。
曼芽村民小组距离镇政府4公里,共有131户576人,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布朗弹唱”而出名。曼芽村切实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进步优势,通过组建 “政策宣传服务队” “文化传承服务队”等,冲锋在强边固防、村寨建设、基层治理、民族团结、创新创业的第一线,涌现出“全国劳模”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岩三炳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瓦洛等一大批心系边疆、扎根边疆的村干部和带头人,为曼芽村的发展作示范、作贡献,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干、人民群众齐心干”的良好氛围。
曼芽村房屋。朱熙 摄
来到岩瓦洛的布朗弹唱传习所,岩瓦洛正在专注地用水泥塑传习所的路牌,看得出,他很看重这个传习所。“数千年来,布朗弹唱一直是布朗族人民通过口授心记来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我特别想让布朗弹唱传承下去,因此在10多年前就创建这个传习所,每周开办1-2次培训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后来,民族宗教部门也给了我资金和其他扶持,我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岩瓦洛在布朗弹唱道路上前行37年,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布朗弹唱,他不仅不收学费、包吃住,甚至还自己出资给部分贫困学生报销来回的路费,鼓励他们过来学习。他说:“只要能培养我们布朗族文化的接班人,自己吃点亏不怕。”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岩瓦洛非常高兴,他把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禁毒防艾等政策法规和科教知识编排成弹唱歌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方式传递党的声音,教育群众知道恩从何来,惠在何处,带领村民实现“精神小康”。如今的曼芽,不仅村寨美丽干净,而且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除了得益于曼芽村以民族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领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力量外,还因为曼芽村大力实施群众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持续对橡胶、畜牧业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了以橡胶为主导,粮食、香蕉、柚子等为辅的产业格局。利用“布朗弹唱”民族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民族餐饮、民宿客栈等新兴产业,实现打洛旅游新亮点。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83万元,村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了显著提高。龙利村民小组是一个抵边傣族村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7公里,全村里59户村民的住宅、水田、林地均在国境线附近,被称为“极边第一寨”。走进龙利村,村内干净整洁,鹅卵石铺设的小径、石阶、花圃等小景观映入眼帘,绿树红花交相辉映,犹如一幅美丽精致的乡村画卷。
龙利村大门全景。纳梦月 摄
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介绍:“龙利村是1997年搬迁过来的村子,过去百余米宽的打洛江,一直阻断着全村群众的便捷出行,当地的水果更是因为交通瓶颈卖不出去。2020年底,一座长112米、宽10.5米的水泥大桥——‘极边感恩第一桥’建成通车,让村民增强了发展动力。后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实施,村党支部结合村内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无集体经济的实际,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蓄积龙利村民小组发展后劲的途径之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以美化环境为例,龙利村通过“党支部+农户”的方式整治人居环境,开展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打造出了“村外有作物、村内有美景;庭院花草香、室内卫生好;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龙利田园观光综合体。突出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效应,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在率先保持自家庭院干净整洁的同时,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对村民不文明行为进行耐心劝导和纠正,全村形成“党员带头群众赞,百姓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起好带头作用,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这是玉儿囡常说的一句话。在打洛镇,处处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正能量。曼厂村民小组坚持党建引领和谐平安村建设,通过“支部带动、干部发动、党群联动、组织推动”方式,做到了有组织、有阵地、有制度、有队伍、有网格、有特色,形成了村风正、治理好、产业优、边境稳的大好局面,实现了干群和顺、邻里和睦、边境和谐。为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基层治理工作,党支部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统筹“党政军警民”力量,健全“党员+N”立体化强边固边防控体系,形成“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群众参与边防管控工作格局。组建以“民兵+青年志愿者”为骨干的巡防队伍,设立边境疫情防控卡点,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认真履行排查登记、守卡巡逻职责;以“巾帼志愿服务队+10户联防”形式,扎实开展网格化排查,形成“男人在外守边关、女人留守保平安”的特色防控模式,全面构筑起边境安全的红色屏障。在这里,让记者最佩服的就是村里的“巾帼服务队”。这支队伍建于2014年,目前有队员20人。“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村寨建设、助老扶幼、定期检查卫生,我们还和男民兵一起巡逻。” 曼厂村巾帼服务队队长玉相嫩告诉记者,接受采访前,玉相嫩刚给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送去爽口的傣族传统美食。
走访了打洛镇的几个村寨,最大的体会就是“边境稳,日子美”,而这样的成绩都源于“党建强,人心齐”。据当地干部介绍:“打洛镇的主要做法就是发动群众,齐抓共建。通过支部引领干、党员带着干、群众自己干,形成全民参与的格局。为建设好美丽家居环境,村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围墙、彩钢瓦,示范带动群众共同开展村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五化’工程,建立家庭环境卫生‘大比武’机制,打造出‘村外有作物、村内有美景;庭院花草香、室内卫生好’的田园观光综合体。”充分发挥党建带群建作用,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让广大群众真正融入到边境小康村建设中来,积极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用”的氛围,让群众真正做到自己当家创建美好家园。这既是打洛镇的经验所在,也是云南众多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亮点。
云南网通讯员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