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公益频道 >> 新闻头条 >> 正文
以体育之名 共享共荣民族文化
——写在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闭幕之际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30日 15:14:00  来源: 云南网

 

9月26日,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落下帷幕。为了四年一届的民族团结盛会,全省采取精准严密的防疫措施,成功举办了一届“安全、团结、简约、精彩”的民族运动会。

按照“分散、小型、闭环”的要求,本届民族运动会从6月至9月分三个阶段举行,全省16个代表队3512名运动员参赛,在13个竞赛项目中,共决出146个一等奖、366个二等奖和368个三等奖。

承办城市丽江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办会要求,各民族健儿齐聚这里,驰骋赛场,共享民族团结进步的体育盛会。

以体育之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至今共保留着300多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总数的40%以上。

竞赛项目民族马术。云南网记者 段芃 摄

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例如居住于高寒山区、半山区的哈尼、景颇、彝、傈僳等民族,其传统体育项目有射弩、溜索、爬杆、秋千等。形式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都蕴含着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和健身娱乐中的文化和智慧。

“练武术不仅修身养性受益终身,其包含的民族优秀文化,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民族运动会上,获得民族武术女子一类第一名的曲靖18岁小将刘玺说。

在民族马术中,彝族三兄弟余利邦、余利刚、余利伟从爷爷一辈开始,民族马术的文化已经在余家四代人之间实现了传承。

随着民族体育工作逐年推动,本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已由第一届时仅有的两项,增加至13个大项133个小项,且越来越丰富完善,特色鲜明,对少数民族文化挖掘更加深入。

表演项目民族健身操。云南网记者 段芃 摄

一些表演项目就来自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与舞蹈类就有25项。秋千、蹴鞠、板鞋竞速等项目在加入民族运动会后被更多人所知,收稻谷、晒玉米、迎丰收、盖新房、制茶叶等还原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场景的表演项目,呈现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民族画卷,也让更多观众了解了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9月20日,在丽江市古道藏家博物馆开展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专题展,全面梳理我省民族体育的历史积淀和资源禀赋,总结提升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这是一次重新认识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好机会。希望通过展览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让其融入日常生活,代代相传。”丽江市玉龙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和丽元说。

近年来,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云南省体育局等政府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把体育和民族工作双推动双促进——

云南省体育局以“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为抓手,通过建设体育场地、配备设施设备,开展形式多样、各级各类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赛事,设置少数民族体育传承保护课题研究项目等做法,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有力支撑。

2021年,制订《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为17个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命名授牌,迪庆马术培训基地、普洱陀螺培训基地……云南各地不断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一系列创新性传统体育项目不断涌现。

民族运动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群众基础,超越了体育竞技本身。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成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以民族体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本届运动会射弩、陀螺、龙舟、摔跤、武术等优势竞赛项目继续保持优异成绩,东道主丽江也取得了一等奖和奖项总数的突破。丽江市委书记、市长苏永忠说,丽江将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积极探索“旅游+体育”“城市+体育”“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新路子,全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助推丽江经济社会发展。

2019昆明滇池国际龙舟争霸赛。云南网记者 周灿 摄

不止丽江,云南多地也围绕民族体育打造了运动赛事和节庆活动,昆明滇池国际龙舟争霸赛、德钦格萨尔杯射箭节、香格里拉赛马节、德宏傈僳族刀杆节、白族 “三月街”赛马会、彝族火把节舞龙赛,一批精品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在全面展示云南人文风情的同时,更推动着云南省民族体育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云南坚持以民族体育推动乡村振兴、兴边富民,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打造体旅融合新业态——

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民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引导社会力量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休闲旅游等项目,通过组织开展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传统体育赛事、活动、表演,宣传体育旅游资源,扩大市场影响力。

2019年5月施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其中指出:体育、民族事务部门应当加强民族体育基地和设施建设,挖掘、整理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培育壮大民族体育产业。

云南充分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民族体育事业为牵引,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同时,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以体育精神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

民族体育不仅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各族群众的广泛参与中也形成了各民族交往相融的共同记忆。

文山蹴球队的乡村教师李云荣,自16年前参加省民族运动会以来,从未缺席过。他说:“特别感谢有这样的运动会,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蹴球这项运动。大家相互交流学习,56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同进步。”

保山代表队的傣族运动员岳自海在几天的比赛中,不仅学到了许多技巧,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说:“比赛让我认识了各个州市的兄弟,并且增进了感情。”

 
临沧市代表队的歌舞表演

民族和睦团结的氛围从赛场内延伸到赛场外。9月21日,民族大联欢活动在丽江东巴谷景区举行,16个州市代表队欢聚一堂,争相表演精彩的民族歌舞,共话民族血脉亲情、共唱和谐边疆。

民族体育运动是文化传承、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纽带。近年来,云南注重把体育和民族工作结合起来开展——

2021年底,《云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出台提出,将不断建设项目齐全、覆盖全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在边境地区开展健身气功、武术、棋类、龙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民间交流交往活动,让体育之花开在祖国边境一线。

2022年9月21日,云南省“石榴红工程”“三项计划”启动,从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环境氛围,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圆满闭幕。云南网记者 段芃 摄

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举办民族团结盛会,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民族大团结,民族优秀文化大荟萃,是人心归聚,是力量汇聚,是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拉玛·兴高如是说。

四年后,昆明市将接过承办下届全省民族运会的接力棒。依托体育盛会,云南将以体育为纽带,推动各族健儿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将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

 

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精彩视频。剪辑:李卓蔚

统筹:段琪宇

记者:赵琳 李子楠

海报:刘君仪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